写在Blog创建之初

   
为什么会想开这么一个blog?
   其实我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非常有分享欲的人,我喜欢表达,喜欢用不同的方式去描绘内部和外部的世界,不管是以诗歌,书法,散文还是数字和模型构造的Alphas。我过往一年里习惯了独处的生活,这确实对于我的积累和思考很有益处,在大量的阅读和独立研究之后,我开始获得更精确地表达我所认为的世界的能力。但我总会回想起在Cornell的十一月的某个早晨,我为了解决一个谜题而埋头苦战,一宿未眠,一抬头却看到窗外白茫茫一片亮堂,厚重的钟楼披上了薄薄的白纱,寒风裹挟着雪花撞开黎明的大门。我推开窗户,忍不住感叹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方才五点,这座小镇还没起床,我一个人贪婪的独享着这美景,也就在那一刻,我竟然由心的感受到一种“要是你在这就好了”的遗憾。幸亏那天我忠实的老友晴天姐起的很早,跟我一起见证了康村的初雪,让我不合时宜的倾诉欲望有了及时的承接。那种独自见证的孤独感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现时我依然在埋头于解决一个又一个谜题,我希望当我有一天推开谜面的窗户,窥见真理的黎明时,也能有你们陪我一同见证。这是其一。
   研究的道路单打独斗是走不通的,有时你必须跳出你自己所在的山,才能看到事情原本的面貌。这点我在过去的工作中深有感触————有些时候你必须要与人交流,通过观点的交换来沥净潜在的主观偏见,或是开拓出新的思考方向,或是更新自己之前的错误认知,你总能在双方带着思考的交流中受益,这就好比古时的围棋大师们总是在相互切磋中打破自己的上限,他们既是你的对手,也是你的师友。所以我也希望当你发现我思考的不足之处时能及时地指正我,那我将不尽感激。这是其二。 
   正如我在实习last day感想中所写的那样,对于一些能明确感知到会决定未来道路的抉择,人总是会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草率决定。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我既是思考的兴奋剂也是焦虑的慢性毒药,就像在打一个剧情导向的游戏,在一些关键节点你会总会有Save & Load的想法。可惜生活就像交易,你只能回溯,却不能重来。所以我也想把自己的学习跟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情节记录下来,制作一个人生的回测框架。它或许不能帮助我在十字路口作出更好的选择,但至少能让我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让我因为面对更有解释性的生活而对不确定性释然。这是其三。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或许灵感之星偶有光顾,赏与我些小聪明,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不认为我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就像我在blog首页写的,我非常崇拜我素昧谋面的学长Aaron,不但在于他最终去到了Citadel(这真的非常厉害),更在于他证明了一条道路的可行性,就是你是可以同时学习并掌握不同领域,跨度巨大的知识的。我个人本身爱好广泛,总想着探索人生多种不同的可能性,而在过往的人生中不论是高考选科还是职业规划,总让我有种在游戏开始的人物创建界面被迫选择一个既定的发展路径的茫然————主业,正事,关键,垂直,这些词总是像一个框框住我的生活,但是始终经验不能代替经历,人也不应该像强化学习一样只为达到某一个终态而生活。Aaron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或者说让我相信我也一定可以做到,而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击发。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小L来询问我学术和职业规划的问题,遂从我何时开始喜欢里尔克的诗,聊到北岛的散文,聊到交易和数字游戏,聊到对于人生和市场的理解,聊到未来。末了,ta对我说ta也想将来成为和我一样的人。于是我恍惚间回到了那个两年前的午后,我从学校mock interview活动出来,脑子里装满了因为匹配出错而阴差阳错之下了解到的Quant,了解到的大名鼎鼎的Aaron学长,了解到的一种未曾想过的可能。面对当时在眼前铺开的不同道路,我是否又有预料今天会是怎么一副模样呢————早已难记起。现时大了,再次面对着在眼前铺开的两条路,“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既没有选择布满脚印的那条,也没有选择人迹罕至的那条,我就是要在这野营,在这儿兜个圈,在这儿————没有素质的践踏草地,走出一条杂乱而鲜活的新路。所以,这个blog也献给你,L,不要成为我,而要成为L,要成为比我更好的人。
   以上。
   下遂附上《写在实习Last Day》原文。

写在实习LAST DAY

    今天是我实习的last day,因为已经跟mentor做了结业meeting,所以也没有再开别的任务了。坐在陪伴了我四个月的转椅上盯着窗外发呆——北京的天气总是难以预测,正午还是暴晒的艳阳天,现在临近落日时分竟然就刷的暗了下来,刮起了大风。“突然间,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已从周围的所有绿色里逃遁;/你感觉,它正向窗户这边爬行,/了无声息。“过去的一年就像过山车从轨道上飞驰而过,此刻终于到站缓缓停下,让我有时间慢慢回忆起我在路途上看到的风光。
“你听见附近林子里 /珩科鸟嘶哑急切的叫喊,如同 /某人收藏的那幅《圣·杰罗姆》: /仅仅一个嗓音的孤独与激情 /竟如此有穿透力,它尖利的呼吁。”恰好碰上公司工区重新划分,我所在的一侧工区除了没见过几次的同届实习生,几乎就剩我一个人。一个人自然有一个人的好处,绝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不怕自己的丑态打扰到别人,耳机一带,AC/DC的mixtape一放,幻想着自己是《大空头》里的Bale,一边摇头晃脑用两只笔打着鼓点,一边思考着策略还有啥可以改进的地方。我的mentor在工作内容上给予了我非常大的自由度,所以我几乎从洗数据,写因子到做模型全流程都体验了一遍。我个人一直很难说服自己相信研报,所以我一开始都只看研报的结论和引用文献部分,而把大量时间都花在阅读外网论文和blog上。事实证明这条路线的坑一点不比单单依赖研报少,因为a股市场天然存在的多空不对称,绝大多数学术论文里的多空模型往往一开始给你效果超群的假象,而在去除空头效应后又沦为跟纯粹抛硬币无异。折腾了几个星期都没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所以最后还是回到从研报出发,使用论文里面的结论去分层或者增强原有因子的方式。
写因子的日子无疑是枯燥的,即使我自认对于量化有着十足的热情,无尽的尝试和拉不到头的研报库还是会让人产生出淡淡的虚无感。有时写的烦躁了,就把研报的因子拆了,丢进GP里炼炼,把耳机音量一拉,闭着眼睛默默祈望模型帮我把工作交差了。对比起以往的清北大佬实习生,我的产出应该不算多,但好在我的mentor也不强求,所以虽然个人能力有限,倒也菜得安稳。
因为是在学期中的错峰实习,身边的人都在上学,所以我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从海淀黄庄坐回住处要一个多小时通勤,即使我刻意在公司多留一两个小时,地铁依然有很大概率挤满了人。不知是不是运营商的问题,我的手机信号在地铁里一直一般,所以我喜欢把那些在公司的时候没心情看的论文都丢到嘈杂又沉闷的地铁上看,我强烈建议看不进论文的大家试试这个法子,个人体验下来效果显著,一般不出两个站就能进入到一种相对心流的状态,帮助你快速跳过人生的读条时间。我的运气很好,在这样四处乱撞掉接近一半的实习时间之后,突然就从当下读着的blog联想到一个月前读过的某几篇文章,借着这个eureka闪光成功地开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合格策略。
“将在迫近的暴雨中得到回答。墙 /和古老的肖像画恭顺地退了下去, /仿佛知道我们说话时它们不应在场。”当你坐在工位上,除了写策略,其余的时间基本都是在等待回测中度过的,这时我便会盯着屏幕中飞速闪过的一行行数字思考人生,日频的数据,从15年跑到23年大约要15分钟,而这个时间里我经历了中考和高考这些所谓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经历了选专业时的迷茫和在人生方向上深思熟虑之后的草率抉择。而在我之外,这个社会也经历了房地产高光时代的产生和落幕,经历了疫情的阵痛和科技的革新。这些足以在一个人身上烙下烙印的事件,在这十五分钟的时间里被浓缩成一次次净值曲线的波动。我多希望我也能看到自己人生的净值曲线,不是以货币价值,而是以所有经历的绝对意义计量,指引我策略方向的正确与否。但是人生就和我这第一段实习一样,是朝一个漆黑的隧道前行。你大可以在脑中不断推演,不断投进石子去试探,但最终你必须亲身走过去才能知道里面的真实构造。当我将一个个尚未经过深入研究和回测的策略丢进生活的实盘里,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看着我的曲线懊悔呢。
而这些现在都过去了,至少是暂时性的过去了。窗外的太阳快落山了,公司只剩我一个人,我也到了收拾东西准备正式告别这段实习生活的时候了。就站起来,匆匆收起书包,最后看了一眼陪了自己4个月的工位,关掉了办公室的灯。
“此刻,褪色的挂毯反射着日光: /冰冷,神秘,让你想起童年的恐惧, /那些不安的时辰,曾经如此漫长。”

Posted

in

by

Tag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